文學出版正處于一個重新定義“好”的時代。
1985年10月11日,經文化部批準,湖南文藝出版社正式成立。四十年風雨兼程,它從湘江之畔的一支文藝新軍,到如今穩居全國文藝類出版社第一方陣;四十年守正創新,它既見證了中國出版業從計劃經濟到市場融合的滄桑巨變,也以其不變的文化堅守書寫下一部屬于自己的傳奇。

啟航于時代浪潮奔涌之時
四十年彈指一揮間,湖南文藝出版社的每一步都踏準了時代的節拍——回望來時路,湖南文藝出版社社長、《芙蓉》雜志社社長兼主編陳新文感慨萬千。
198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啟航于改革開放的春潮中。建社之初,湖南文藝出版社便以開拓者的姿態,率先引進柏楊、三毛、金庸等作家作品,搶占大陸出版界臺港文學高地;同時聚攏巴金、王蒙、韓少功等文學大家,出版《詩苑譯林》《散文譯叢》等經典叢書;創辦《芙蓉》雜志,躋身“文學期刊四大名旦”。與此同時,湖南中小學音樂教材花落湖南文藝出版社,為后續發展打造了一根“定海神針”。湖南文藝出版社一時聲名鵲起,也在短短十年內引領了一代文學潮流,“要做出版家,不做出版商”成為根植于湖南文藝出版社血脈的精神傳承。
原創始終是中國出版的原動力,在“品牌立社、特色出版”的出版理念之下,湖南文藝出版社在文學出版方面堅持以原創為王。湖南文藝出版社的長篇原創板塊發軔于歷史小說。1997年秋,由中國作協主辦、湖南文藝出版社承辦的全國歷史小說會議召開,歷史小說“三駕馬車”——唐浩明、二月河、劉斯奮聚首長沙,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湖南文藝出版社更是以唐浩明的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掀起歷史小說閱讀熱潮,策劃“千秋歷史小說”系列,推出了包括獲國家圖書獎的《曠代逸才·楊度》《鑒湖女俠·秋瑾》在內的十余種長篇歷史小說,在當時的出版界獨樹一幟。

進入21世紀,面對文化體制改革與市場洗牌,文藝出版市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湖南文藝出版社也開啟了從傳統出版社向現代文化企業的一系列轉型。
2003年,中國文學圖書在經歷十年沉寂后逐步回暖,但“原創乏力”是當時中國出版業的一大軟肋。湖南文藝出版社提出“重獲文學圖書出版話語權”的口號,加大對原創文學的投入力度,規劃實施“大風原創出版工程”,策劃了“大風原創長篇小說叢書”。歷經十余年耕耘,“大風原創”已成為具有中華文化影響力的出版精品工程和標志性的原創圖書品牌。
2004年,在已有圖書產品規模和出版思路的基礎上,湖南文藝出版社先后提出“夯實一個基礎(音樂教材),鞏固一個陣地(音樂圖書),打造四大優勢板塊(文學、文化生活、青春讀物、體育圖書)”和“品牌立社、特色出版”的出版理念,歷史小說、傳記文學成為原創文學的“壓艙石”,生活休閑類圖書開拓暢銷市場,重點扶持音樂圖書、文學文化圖書品牌,加大對品牌建設和特色板塊的投入力度。
2009年,湖南文藝出版社轉企改制上市,此前一系列前瞻性改革舉措結出碩果,影響長達十余年:音樂圖書市場占有率躍居全國第三,奠定了“南方音樂碼頭”地位,為后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歷時16年、2600萬字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歷代辭賦總匯》于2013年收官出版,樹立了古籍整理的行業標桿。原創文學“大風系列”已出版近40種長篇小說,多部作品被列入國家“十一五”“十二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截至目前,湖南文藝出版社20種圖書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機器》《命運》《長津湖》等5種圖書先后斬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波斯經典文庫》《張庚文錄》《安塔拉傳奇》等20余種圖書相繼獲得國家圖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和中國好書。
這是一個重新定義“好”的時代
湖南文藝出版社源起于文學出版、發展于文學出版、扎根于文學出版。作為湖南文藝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文學出版正處于一個好時代嗎?面對這個問題,陳新文告訴記者,過去的出版業賴以生存的路徑被打破,我們必須更深入地理解讀者、更精準地捕捉社會情緒、更創新地運營內容價值。對于始終堅守內容品質并積極求變的出版機構,這是一個打破同質化競爭、建立新壁壘的機遇期——文學出版正處于一個“重新定義‘好’的時代”。
“文學類圖書市場占比確實在萎縮,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學價值的降低,而是文學消費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文學內容正從紙質圖書向短視頻、有聲書、播客等多元形態擴散。同樣,渠道碎片化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書店渠道占比下降,但抖音圖書直播、小紅書種草、微信讀書等新渠道正在崛起。渠道的細分化要求我們從‘廣撒網’轉向‘精準投放’。”陳新文如是說。在此背景下,湖南文藝出版社堅持從“流量敘事”回歸“經典敘事”,拒絕陷入短平快的流量競賽,堅守文學出版最根本的使命:為時代篩選和留存具有美學價值和思想深度的文本。湖南文藝出版社以“十年磨一劍”的耐心,發掘、打磨、推廣那些能經得起時間檢驗的作品。始終致力于出版那些反映時代脈搏,超越時代、觸及人性根本的嚴肅文學作品,是湖南文藝出版社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學出版的未來,在于相信文學無可替代的精神價值;在于深度服務好真正需要它的讀者;在于讓文學以更豐富、更現代的方式融入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大眾出版機構的出路,在于完成從‘圖書生產商、批發商’到‘文學價值創造者與生活方式提供者’的身份轉變。湖南文藝出版社正在朝著這樣的方向努力。”陳新文道。
不惑之年的“第三次創業”
步入不惑之年的湖南文藝出版社,已然拉開“第三次創業”的序幕。
站在40周年的重要關口,此時的湖南文藝出版社正面臨市場重塑的巨大挑戰。針對當前文學出版市場整體承壓、消費習慣變遷、價格體系崩塌的現狀,陳新文認為,當前湖南文藝出版社正處于從“規模”轉向“質量”、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構建”、從“圖書銷售”轉向“IP運營”、從“輔助工具”轉向“核心引擎”,向高質量發展邁進的關鍵轉折點。過去,湖南文藝出版社追求的是“多出書、出大書”,現在更注重“出好書、出精品”,不再盲目追求品種數量,而是聚焦原創文學、音樂圖書、教材教輔三大核心板塊,特別是原創領域,力求每一本書都能成為精品力作。
2025年,湖南文藝出版社建社40周年,也是《芙蓉》雜志創刊45年。《芙蓉》雜志作為湖南文藝出版社原創文學出版的源頭活水,為其構建了龐大的作家、作品資源庫,積累了40后至00后4000余名作家資源,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完整作家梯隊;大型文學活動“原創之春”“芙蓉文學雙年榜”也在近年不斷探索原創文學前沿,引領文學創作方向。《芙蓉》雜志作為湖南文學的重要陣地,為湖南文藝出版社供給了大量文學“養分”。同時,湖南文藝出版社還將在品牌化建設方面重點打造燈塔、有鹿、方外三個圖書品牌,探索出系統化、生態化的出版模式,使湖南文藝出版社的原創文學實現可持續發展。
“谷子經濟”的興起是文學價值在新消費場景中的另一種體現。陳新文認為:“讀者不是消失了,而是改變了。Z世代讀者對文學的需求沒有減少,但獲取方式、閱讀場景、互動期待都發生了變化。他們可能不再完整閱讀一本紙質小說,但會為喜歡的IP購買周邊、參與線下活動、在社交媒體分享感悟。”注重IP的多維度價值開發,注重IP轉化,探索“谷子經濟”,同樣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第三次創業”的重要布局,從“聚焦書”轉變到“聚焦人”,使內容價值得到最大化釋放。
過去幾年,湖南文藝出版社的年銷售規模近5億碼洋,營業收入近3億元,在全國一般圖書零售市場下行背景下仍保持較高的盈利水平;一年一度的“原創之春”發布會也已成為中國原創文學圖書極具影響力的發布平臺和原創作品閱讀的“風向標”;《親愛的人們》等原創好書榮獲年度中國好書等多項國家大獎,《延安文藝年表》《中國指揮發展藝術史》等圖書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面向未來,湖南文藝出版社將以“第三次創業”為號角,堅守文學音樂雙核,強化品牌出版引領力,深化“數字+”戰略,打造“書刊網端”融合生態,從“出版機構”轉型為“文化服務集成商”。

出版行業進入了新的戰略機遇期,湖南文藝出版社選擇在四十不惑之年再創業,正當時。
一審:王彥博
二審:蔡昕彤
三審:田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