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眾籌式成功都集合了這些經典元素:一個聽上去頗具吸引力或是創意的項目、一群狂熱的支持者直接向這個項目發起捐贈贊助。
但這次,國內問答社區知乎網嘗試的出版眾籌版還不止這些。
除了成功募集到來自1000位聯合出版人、每位出資99元的眾籌款用于書籍正式出版前的制作等成本,就連內容,知乎網最終出版的《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都來自于互聯網生產者 的眾籌。
互聯網思維 已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蔓延到出版行業。
一個眾籌出版案例
國內出版業不久前才嘗試將傳統定點找尋翻譯工作者的方式替代為在互聯網上招募并眾包給分散于四面八方的翻譯人員,而現在出版內容的來源、前期的加工、制作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眾籌的方式完成;要是無需紙質版,僅僅是電子版本的正式發行,傳統出版社也不需要參與其中,這就是互聯網時代的游戲流程。
互聯網眾籌的力量讓知乎網媒體合作總監成遠都有些意外。成遠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回憶,一年多前就打算出版這本書,當時的想法是回饋長期向知乎網提供優質內容的第一批知友 們,也就是知乎網上的參與者。社區沉淀下來大量互聯網行業資深人士在這個平臺上分享的關于創業的答疑解惑,如果將這些精華集結成書并分享出去,大有價值。
通過點贊以及投票等方式,最終篩選出了93位作者近百篇知乎創業問答的精華。
然后,是1000位聯合出版人,每位聯合出版人提供99元的眾籌款用于該本書的前期制作等成本。不到十分鐘的時間,這個目標就達成了,眾籌的金額是9.9萬元。作為回報,聯合出版人將收到這本書的眾籌典藏版 ,并定制印有自己姓名的封面。
顛覆傳統出版流程
作為傳統的出版方,從嘗試互聯網眾包翻譯到與知乎網合作以眾籌出版的形式出書,中信出版社一直在積極擁抱互聯網思維 。拋開顛覆論,中信出版社從中看到了機遇。
眾籌出版是一種讓讀者選擇、分類特別強的方式,這讓出版社很清楚地知道這本書的受眾群在哪里。 中信出版社負責《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么?》的出版人李穆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說,以往出版社尋找內容,以中信為例,多靠國外書商的推薦和自身的判斷。
眾籌的方式之下,大家想要什么內容、由誰來寫,這些信息都有了新的來源。
和其他眾籌項目一樣,眾籌出版讓一些因為成本問題而被埋沒的好作品得以更多地面世。李穆坦言:出版社肯定會考慮出版一本書的利潤和成本,但在眾籌出版的形式之下,如果有一定的"粉絲"、"贊助者"為其眾籌,在這本書的成稿當中可以得以保底的形式出版,這也是為出版業帶來的機遇。
在國外那些沒有出版渠道的作者也早就嘗試眾籌的方式來自主出版書籍,它無疑打破了作家和讀者之間的障礙。
在李穆看來,這是一個趨勢 。
但在國內它是否會替代傳統的出版?成遠認為:眾籌出版更多的是促進內容生產的形式,但在目前國內的出版環境下,傳統出版社還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好的圖書依然需要專業的圖書策劃人員、好的銷售渠道,傳統出版社有自己的優勢。
在一個環節之內讓群眾的智慧參與進來,甚至是最后的收益分成環節,我認為這也是出版的未來。 李穆表示,但前提是有可信任度的內容來源平臺,有被認可的內容。